服务热线
010-51167681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2008年12月,大连铁路卫生学校并入大连大学。
多年来,大连大学在先进大学文化的引领下,坚持“城市大学服务城市、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目标,秉承“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理念,发扬“立德树人、崇学笃行、兼容并蓄、创新超越”的连大精神,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的优良校风,团结奋斗,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实现了跨越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理学、工学、医学、管理10大学科门类,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办学实力进入辽宁省高校前列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2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单中,大连大学位居169名。大连大学临床医学学科新晋2021年中国内地大学ESI排名榜。
学校现有教职工6040余人(含2所附属医院)。校本部教职工1700余人,正高职164人,博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0人,专任教师1005人。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金普学者”系列计划,大力强化“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的功能。目前,学校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特聘教授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7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其中副主任委员3人。
大连大学现有19个一级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二级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共有7个省重点(培育)学科,8个学科入选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1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学校设有29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含研究生1400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12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1万平方米,藏书180余万册。由综合体育馆、中心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等组成的体育场馆面积达2.07万平方米,体育设施达到国际比赛标准。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一流专业7个、新工科建设及卓越计划项目2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
学校以科技创新推进事业发展,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和辽宁省创新团队6个,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3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2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始终处于省内高校的前列,2020年全口径科研经费达到1.9亿元;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标志性项目。学校先后获批7项国家科技奖,覆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批近百项省部级科技奖。2018年以来,学校再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高质量奖12项,获辽宁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辽宁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辽宁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学校发表SCI、SSCI、EI、CSSCI等检索论文1800余篇次,获授权发明专利674项,国际专利授权4项,2020年完成知识产权转移转化19项,合同金额400余万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1项国防科研成果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14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参加“辽宁省第一届军民融合成果展”。学校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学校发挥综合性地方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大连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旅大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和大连工学院分院的化工系,是大连大学最早设立的两个教学单位。1995年,大连大学换建搬迁,两系合并,成立化学化工系。随着专业建设和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04年,更名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简称“环化学院”)。
目前,环化学院作为学校规模较大的学院,建有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硕学生1000余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职员工79人,专任教师58人,博士占比近90%, 教授15人,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百千万层次人才10人,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4人,培养了大连市杰青2人。
学院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化学学科是辽宁省高水平建设学科,化学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工专业是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点。2020年,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工程制图与CAD等4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科研水平服务地方能力逐年提高。形成了催化能源、新功能材料、生物有机、分析检测等4个研究方向。与大连恒基水务有限公司、大连宏业工程检测公司等有实力的国企、民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5年,获得2018年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检索128篇;获批横向课题38项,横向科研经费达1500余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8项。实现专利转化5项。
学院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潘立卫受邀在开普敦Fuel to Electricity 2016作大会报告,钟和香在2019国际纳米科技大会、郭明在波士顿2018美国化学会作报告。2019年芬兰奥卢威大学Anneli教授受邀来连大访问,达成联合培养博士协议,近5年,选送潘立卫、王爱玲等多名青年骨干到英国、美国、加拿大大学访学。
学院支撑平台条件优越。建有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1个大连大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数在省内化学学科中排第一。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多年重点支持,学院拥有NMR、SEM、XRD、ICP-MS、气质、液质等仪器设备700多台(套),设备总值约3000万元,实验室面积5000 M2。
大连大学环化学院秉承“文明、自强、求是、创新”的大学文化理念,以“求实,创新、和谐、发展”为院训,努力服务辽宁大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催化能源、新功能材料、生物有机、分析检测等4个研究方向。